近日,《中国水利》2019年第12期刊发了我校党委书记王清义教授的文章《对新时代做好水利教育工作的认识和思考》,文章从“更新观念做好水利人才培养工作”“开拓创新做好新时代水利科技工作”“打造品牌做好水利服务工作”“依托平台讲好中国水故事”“拓展渠道深化水利国际合作”五个方面就我校办学经验特别是水利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对于激发全校师生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融入新时代水利教育事业,投身新时代水利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转发如下。
对新时代做好水利教育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王清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14日“关于保障水安全”讲话中明确提出,治水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治水的工作重点随之改变。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2019年1月15日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其中,前一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并将长期存在,而后一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下一步水利工作的重心将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作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水利水电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十六字治水方针,落实水利工作总基调,肩负起水利人才培养、水利科技创新、水利精神文化传承、水利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水利人才,讲好中国水故事,做好水利科技服务,参与水利“一带一路”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
一、更新观念做好水利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人才是贯彻十六字治水方针、落实水利工作总基调的第一资源、第一要务。培养合格的水利人才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以水利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校70年来,虽三易其址四次搬迁,但不忘治水兴国初心,秉承为水利水电事业服务之办学传承,坚持“育人为本、学以致用”之办学理念,形成了“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锤造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毕业生鲜明特质,为国家水利系统培养了大批创新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
我们将深入贯彻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十六字治水方针和水利工作总基调,以培养服务“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因此,在育人方面应以观念更新为先导。首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融入水利水电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在全校范围内加强节水教育,实现节水观念的转变;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育,继续保持原有特色水利工程专业教学,增设监管类课程,提升监管相关素养公共选修课。再者,在全校开展持续的水情教育和水情宣传,使十六字治水方针和水利工作总基调入脑入心,使广大学生了解新老水问题,初步理解治水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新时期对治水规律、治水实践的新认识新概括的重要性。
二、开拓创新做好新时代水利科技工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学校坚持以水利电力为优势和特色,发挥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利用科研组团开展联合攻关,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多次参与水利重大科技攻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水利电力事业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技术支持。
对于新时期水利面临的新问题,学校将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水利改革研究,参与治水技术研究,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步伐,为十六字治水方针和水利工作总基调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智力保障。扩展科研视野,从解决单一的水灾害老问题升级为研究统筹解决水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老水问题,着力于水资源节约统筹、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水环境科学治理等新时期水利问题核心技术的研究。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或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和交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科学技术或先进水利管理经验;积极参与水利科技研发、水利科技攻关;积极参与加强监管所需水利标准、规范的制定;积极参与开展不同流域兼顾相济、多线连通、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水网体系循环机理与应用研究,促进水资源协调均衡和合理配置等科学问题的研究等。
三、打造品牌做好水利服务工作
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积极发挥学校的人才、智力、科技优势,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水利水电行业提供咨询、培训和技术服务。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等多家水利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依托设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水利部水务研究培训中心,长期承办水政业务培训,服务于水利水务工作需要。
面对新的治水需要和工作总要求,在传承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好学校“河南河长学院”平台,做好服务地方水利工作。积极参与全国水利工作,特别是河南水利工作,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河南省“四水同治"十大水利工程建设,为河南“四水同治”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以河长制培训为抓手,做好提升河长履职尽责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授课工作,打造河南乃至全国“河长培训”品牌。选派青年博士到水利部、各大流域机构及河南地方水利部门进行实践锻炼,提升青年教师服务水利的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水利服务工作,学校筹划并成立了水利监管研究中心、国家水利风景区发展研究中心,着力解决水利行业监管、水生态建设中的技术问题。
四、依托平台讲好中国水故事
学校历来重视校园文化特别是水文化建设,设有水文化研究中心,作为推进水情水文化建设、宣传、教育、培训与传播工作的专门机构。依托较为齐备的水情教育设施开展校园水情教育,推动整个校园成为具有教学、宣传、展示、实践、研究“五位一体”功能的水情教育基地,依托基地对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普及优秀中华水文化和水利文化。
为贯彻落实十六字治水方针和水利工作总基调,将依托学校是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河南省水情教育基地的平台,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讲好中国水故事,以水故事、水精神为载体,打造和宣传新时代水利行业新精神,传播中华优秀水文化。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塑造主流的水利精神文化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倡导良好的亲水护水行为,扭转人们错误的治水观念;升级治水理念,将治水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和纠正人的错误行为;通过深入广泛地宣传调整人的涉水行为、节水意识、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全社会爱水节水护水的良好氛围。
五、拓展渠道深化水利国际合作
学校秉承“开放活校”理念,凭借学校在水利电力方面的突出特色优势和良好的办学声誉,成功加入“金砖国家网络大学”,成为中方11所成员高校之一,并被教育部确立为“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中方牵头高校,承办金砖国家网络大学年会,并按照国家及河南省“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以创新、开放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开放活校”战略。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六字治水方针和水利工作总基调,学校将进一步拓展渠道深化水利国际合作,以金砖国家网络大学及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为依托,深度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通过科研合作、文化教育交流等多种途径深化国际合作。鼓励并促进学校师生积极参与中外国际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水利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水利水电产学研联盟的作用,服务国际产能和产业合作,促进中国相关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相关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水利人才、水利智慧和水利技术。主动拓展渠道“走出去”,进一步开拓海外,水利专业实习项目、国际志愿者项目、青年师生赴外社会调研项目、交换生专业门类等。用好学校中外办学机构—乌拉尔学院,通过留学生培养,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水文化。积极联系国际水利组织,开展跨文化沟通与协作工作,通过承办国际会议或者研讨会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水故事,多路径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