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一: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和水工程水文化特色专业,构建“五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60 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形成了学校“重实践”的教学传统。中心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和提高,针对水利学科专业的专业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强化工程意识、提高基本技能,注重专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突破传统水利学科专业的界限,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水工程水文化概念训练、专业基础技能实验、实训实验、研究型实验和工程实践”五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中将研究型教学思想贯穿始终,使学生获得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特色二: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水工程建设全过程分层次、分模块平台,开展绿色实验教学。
中心构建的水工程建设全过程平台,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按照各自专业的特点和课程分类以及个人的兴趣、意愿,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自己搭建实验模块开展实验,身临其境。中心开创了大量综合性、数字化、虚拟化的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实验项目。与此同时数字建模、云平台、云技术、网络技术的综合运用,共享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虚拟实验,提高教学能力,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降低成本和风险,开展绿色实验教学。
特色三:以水工程水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创新开发,反哺教学,持续发展。
依托中心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环境,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提出了“数字图形介质理论”,开发了“基于OGRE的虚拟仿真系统”、“拱坝三维可视化仿真设计系统”、“钢闸门设计软件”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和引擎。从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中凝炼出具有水利特色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发教学实验,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温度控制平台系统”、“水电工程全过程施工管理模拟实验平台”、“地质灾变的仿真模拟平台”、 “水工建筑物的数值仿真实验平台(边坡失稳、坝肩稳定、基岩抗滑)”等。科研与教学良性循环,保证中心持续发展。
特色四: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水文化历史数字化平台,传承水文化中国记忆。
中心构建的水文化历史数字化平台分为“水的历史”、“水的文化”、“水的治理”、“水的利用”四个部分,以源远流长的水文化贯穿整个系统,利用3D虚拟现实技术将历史的水利工程制作成一套全面、具体、准确、生动的互动演示片,建立三维模型数据库,使他可以永久的展现,以便以后的人们能更好的学习、更好的传承。同时对于加强水利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水文化的研究、繁荣和发展水利文学艺术、加强水文化的教育、加强水文化的传播、推进水文化事业,培育水文化产业等方面具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