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是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相关规划的必然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了专门的阐述”。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2)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是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共享大学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必然要求
由于高校实验室受经费、场地以及实验设备更新频繁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实验条件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教育发展的需求。中心建设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将优势教学资源实现大家共用,将过去仅能服务于本校特定专业学生的教学实验资源,考虑服务多个专业、多个学校、多个地区。建立一种完善的机制,引导大家选择使用,校外、社会使用后支付相应的费用,补偿产品开发支出和服务支出外,产生合理的利润,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资源共享可持续。
(3)开展水工程、水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是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模式的必然要求
通过大范围水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水利工程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研究水利科技发展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并由课程实验类、课程实习类、课程设计类及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类四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组成。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技能、工程设计能力、工程施工技能、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通过校企共建、产学研密切结合,建立了若干个大学生实践基地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包括国家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三峡基地、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践基地、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实践基地、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湖北丹江口水利枢纽实践基地、河南奥斯派克科技有限公司教学实践基地等。
(4)开展水工程、水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是水电工程的高成本、高消耗以及其不可逆操作性实验教学需求的必然要求。
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加上水电工程高成本、高消耗特点,因此,依照常规的实验手段根本不能将一个水电工程的关键技术进行呈现,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全过程、多视角的立体展现。通过建立虚拟的水工程仿真实验课程,详细记录和呈现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和方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实验课程:专业基础技能实验室负责全校水利土木专业基础性实验如土力学、工程材料虚拟实验教学;水工程建设全过程实训虚拟实验室负责水利工程规划实训、设计实训、施工技术实训、运营管理实训等专业基础层次的实验教学;研究型虚拟实验室下设洪水预警与防洪调度虚拟实验教学研究、水利工程结构、材料及可靠度虚拟实验教学研究、泄水建筑物体型与消能虚拟实验教学研究,洪水预警与防洪调度虚拟实验教学研究负责洪水预报、大洪水联合运用与调度等专业层次的实验教学及研究;水利工程结构、材料及可靠度虚拟实验研究负责水工结构模型实验、水工建筑物健康诊断及除险加固等专业层次的实验教学及研究;泄水建筑物体型与消能虚拟实验研究负责防洪工程的安全稳定性、河道冲淤对河流工程安全影响等专业层次实验教学及研究。